1998 谷歌“呱呱坠地”
1995年夏天,谷歌的两位创始人拉里·佩奇和塞吉·布林在斯坦福初次相遇。他们目睹了微软的“windows95”全球发布,在短短四天内卖出100万份。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由此进入图形界面时代,微软的软件霸权地位得以确立。到了1998年,“windows98”问世,直接捆绑的IE4.0彻底击溃了网景。
佩奇和布林此时正在四处推销他们的搜索技术。此前,佩奇在大学校园用废旧仪器拼凑了一台服务器,联网后成为谷歌最早的数据运算中心。斯坦福的师生们使用了这一谷歌搜索引擎的前身,并对它惊人的性能与准确性赞不绝口。尽管如此,他们仍然缺钱。两位创始人靠信用卡透支借来1.5万美元扩充设备。
1998年9月,谷歌公司在一间车库中正式成立。当时互联网界流行的信条是“让用户在你的网站上停留更久”,以雅虎为首的搜索引擎公司纷纷转型为门户网站,熙熙攘攘的信息塞满了网站首页,后来还加入了巨大的横幅广告。佩奇和布林坚决反对这种趋势,他们认为搜索引擎的价值在于尽快、尽好地为人们提供想要的数据。因此谷歌的首页一直异常简洁,只有徽标、搜索框和几十个单词。他们当时确实也没有钱设计更复杂的首页。1999年,硅谷最重要的两家风险投资商向他们投入了2500万美元,谷歌开始自立了。
2000两巨头各有斩获
此时,正忙于巩固操作系统市场优势的微软,看上去踌躇满志:windows 2000是第一款纯32位的微软操作系统,Office套件随之成为占有率最高的办公软件;微软收购了最著名的免费电子邮件Hotmail,推出了即时通信软件,加上1995年成立的微软服务网,和已占据90%以上浏览器市场的IE,微软一统互联网天下似乎指日可待。
市场似乎也臣服在微软的巨大阴影下。2000年1月,微软的市值达到创纪录的4000亿美元,盖茨的个人财富达到890亿美元,微软的现金非常充裕。
那年,微软曾经有机会用它最擅长的方式——“收购然后改名”消灭谷歌,但这注定没能发生。当时的互联网界以雅虎、美国在线为成功标本,大家都认为靠电子邮箱可以留住用户,拥有庞大的固定用户群则可以带来固定的广告和其他收入。所以微软可以花费4亿美元去收购Hotmail,谷歌得到2500万美元投资就欢天喜地了。
然而谷歌的日子越来越滋润。2000年6月,雅虎决定采用谷歌作为搜索服务提供商。来自当时互联网第一巨头的肯定,使谷歌每天又增加了几百万的搜索量。到了2001年,谷歌每天处理的搜索突破1亿次大关。此前,一直有人劝说谷歌以广告投放额来决定搜索结果,但被布林和佩奇断然否决掉,他俩认为以金钱决定技术是一种“作恶”。谷歌在页面的右边投放与搜索结果相关的文字广告,左侧大半部分保留完整的搜索结果。这就是沿用至今的谷歌广告模式,搜索结果独立,广告高度相关,有效性超过了那些盲目投放的横幅广告。沃尔玛等巨头因此成为他们的广告客户,谷歌终于拥有了稳定而飞速发展的现金收入,2001年成为谷歌第一个盈利的年份,利润为700万美元。也是在这一年,谷歌作为动词进入词典,成为“搜索”的代名词。
首席执行官为谷歌添翼
此时的谷歌跟微软仍然不是势均力敌的对手。但是,埃里克·施密特的加入使谷歌如虎添翼。这位IT业老将,对硅谷和整个互联网的文化、趋势与管理原则有清醒的认识。当他投资100万美元成为谷歌的董事长和首席执行官后,谷歌三巨头机制正式形成。正是施密特使微软垄断跨平台开发工具的梦想破灭。
2000年至2001年对微软和谷歌来说都具有非凡的意义。尽管微软的市值达到顶峰,但随后的反垄断案败诉使它在IT圈内四处碰壁;互联网泡沫破裂后,大量本来以微软为职业梦想的人才转投谷歌,使它转向以技术维系商业动力的可持续发展道路。
2002年,谷歌与美国在线(AOL)就搜索服务和广告业务展开合作。这意味着它正式加入了反微软阵营:美国在线收购了被微软击垮的网景公司,并推动了对微软的反垄断案起诉。更重要的,美国在线占据了美国最大的门户网站位置,这令微软无法容忍。尽管当年谷歌已经授权25000家网站使用自己的搜索技术,搜索引擎的收入已经达到了4.4亿美元,利润为惊人的1亿美元,但微软仍然没有意识到谷歌是自己真正的对手。因为谷歌三巨头一直小心翼翼地保护着公司的财务数据,以保证其他网络巨头不会过早地注意到搜索市场的金矿。
谷歌向微软亮“第一剑”
谷歌的韬光养晦策略持续到2004年。在此期间,它一直宣称搜索能力不断提高,却对由此带来的收入缄口不谈。而微软此时也自顾不暇,尽管逃过了被拆分的命运,但它要靠支付数以亿计的和解金,一家家摆平反垄断案的原告方。在解决法律事务之外,微软仍然没有找到自己的方向,只能凭借巨大的惯性前行,拼命推广部署Windows,并在游戏市场与日本厂商缠斗。在2004财年中,微软一次性发放400亿美元的股息,以现金回馈来维持股价。与一直缺钱的谷歌相比,微软显得自如而随意。
谷歌为了回应风险投资商的要求,也为了筹集更多的资金,布林和佩奇放弃了远离金钱的原则,开始为首次公开募股做准备。他们在上市前夕推出了革命性的Gmail,相对于微软hotmail可怜的2兆容量,Gmail设定初始容量为1024兆,谷歌许诺,用户从此不用再删除任何一封邮件。
Gmail对hotmail是谷歌对微软亮出的第一剑。在今天看起来,Gmail无疑大获全胜。谷歌强大的运算能力保证了Gmail的容量和搜索速度,一贯简洁的广告也与之无缝结合,使这个产品在赢得声誉的同时也获得利润。尽管hotmail随后也升级到250兆,但大势已去,电子邮件领域已是Gmail的天下。
2004年8月19日,谷歌正式上市,发行价85美元,收盘即涨到100美元。首日募集资金16.7亿美元。随着上市,谷歌也按规定公布了财务报表,这时微软、雅虎等巨头才大吃一惊地发现,互联网真正的金矿是搜索市场。
可谷歌把他们甩得太远了。在微软、雅虎沉迷在门户网站的迷梦中时,谷歌用它赚来的每一分钱扩展自己的运算能力,再以强大的运算能力提高用户的搜索体验与广告投放的相关度。
微软回天乏术
微软一开始并没有意识到这个差距。他们仍然延用擅长的模仿—降价或免费策略来打击对手。2004年秋,微软悄悄地准备了自己的搜索引擎测试版,并索引了50亿个互联网页面。而此前谷歌刚刚宣布索引了40亿个页面。微软准备把自己的搜索引擎索引数量作为一条爆炸性新闻抛出,给消费者造成“天之骄子”的印象。就在他们准备发布新闻的时候,谷歌宣布,他们把索引的页面数量翻了一番,达到80亿个。面红耳赤的微软意识到碰上了真正的对手。
其实比尔·盖茨较早时已经意识到了谷歌的威胁。他给微软高层发出了警告邮件,提醒他们“注意这些人,他们可能正在开发与我们抗衡的东西”。谷歌在上市前后发布了图片管理软件、高清晰度卫星地图导航和电子邮件等服务,这些东西不会威胁到微软的操作系统王国,但无疑降低了人们对微软产品的需求。当它们串在一起工作时,人们不再像以前那样依赖微软的支柱产品了。
继电子邮件之后,谷歌向微软发动的第二次正式战争在浏览器领域。去年谷歌推出了Chrome网络浏览器之后,今年7月又宣布将推出同名的电脑操作系统,直接针对微软的Windows。
不过微软也不是轻易可撼动的,它在2005年的市值是2750亿美元,几乎是谷歌的3倍。微软巨大却步履蹒跚,甚至无法阻止自己的高管跳槽到谷歌——微软亚洲研究院的创办人、全球副总裁李开复博士转投谷歌,任中国区总裁,并负责中国研究院的运营。微软随即起诉了他和谷歌公司。
但是,除了法律诉讼,微软似乎没有更多办法对付谷歌。谷歌的所有服务几乎都有免费版本,微软无法像以前一样靠捆绑加免费切断对手的现金流。谷歌又一贯善于“剑走轻灵”,似乎对互联网的各领域都有兴趣,这就让微软无法看清它的主攻方向。
“云计算”成争夺新焦点
在搜索引擎领域,微软要拉近和谷歌的距离似乎也不容易,尤其在2008年,微软并购雅虎的搜索业务失利,苦心经营的在线部门(live)巨亏2.28亿美元,而2007年才亏损1.71亿美元。
而谷歌作为一家成熟的公司,于2007年发布了继搜索技术之后最重要的一项战略——“云计算”。云计算强调将计算、服务、数据和程序全部放在网上完成,由此架空了微软的桌面电脑体系。
云计算战略发布后,谷歌的战略体系基本完备,尽管看上去比微软的“桌面统治一切”的理念先进,但IT界并非全凭技术说话,微软此前的不败战绩就是明证。微软是个善于模仿的公司,手上握有大量现金,在最新发布的“必应”搜索引擎中,人们已经发现了它超过谷歌搜索的部分特性。双方都有巨大市场和充沛资本支撑,互联网上的“倚天剑”对“屠龙刀”之战谁将获胜?答案值得期待。